伯父是從我們宣化村走出去的老革命。在我們宣化村,人們常常談論的老革命大概有,許家二爺,曾經參加過“八一”南昌起義,渭華暴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許樂善,和二爺是兄弟關系,宣化村許家人,1908年生。1926年參加革命,共產黨員。在國民黨第四集團軍九十六軍一七七師一○五七團三營服役。1937年在山西對日戰斗中犧牲;姚誠德,宣化村繩王(今屬東宣化村)人,西安解圍后,他毅然投入國民聯軍第一軍宋哲元部,參加北伐革命戰爭。19年(1930),部隊改編為陸軍第二十九軍后,在所轄三十八師(師長張自忠)騎兵營任排長。22年(1933)在抗日的喜峰口戰役中負傷。1938年11月,三十三集團軍(司令張自忠)在湖北省鐘祥、隨縣一帶與日軍展開激戰,他奉命率團到敵后襲擊敵人,截斷日軍補給。在日寇瘋狂反撲中,不幸中彈多處,以身殉國,年僅35歲。遺體葬于荊門市南門外龍泉中學后山。再就是伯父,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參加革命入黨的離休老干部。
自我記事起,我只知道伯父在縣里工作。村里人說,伯父在縣里當過部長、局長,有幾次提拔縣長的機會都因抗戰歷史無法證明而只好作罷。即使在前幾年,二姑媽也在念叨一生忠誠于黨的事業的伯父,如果不是抗戰歷史問題,可能早已升任地委書記或者行政公署的專員了。
伯父是在國難當頭的抗日戰爭時期參加隊伍抗日的,只不過不是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而是從楊虎城的十七路軍分化出去的馮欽哉的隊伍,這是父親給我講述的。早起陜西辛亥革命之后,山西萬泉籍(今屬萬榮縣)的同盟會員馮欽哉就追隨孫中山,在陜西從事舊民主主義革命活動,與胡景翼、楊虎城等人交情頗深。據馮欽哉的嫡孫馮寄寧先生回憶說,他的爺爺與楊虎城是患難之交的異性兄弟。
馮欽哉是在西安事變爆發之后,因與楊虎城政見不合而分道揚鑣的。后來的許多史料說馮是叛楊投蔣的。正是這一抉擇釀成了他后來的人生悲劇。他后來以華北“剿匪”副總司令的名義與傅作義將軍發動被北平和平起義,接受改編。解放后,馮加入民革組織,“反右”時期被劃為右派,之后公安機關又“舊賬重算”,以他西安事變時“叛楊投蔣”的罪名將他逮捕入獄,后保外就醫,1963年去世。
伯父參加馮欽哉的隊伍之后,擔任機槍連連長,在河東大地與日寇浴血奮戰。馮的隊伍的抗戰業績主要是參加保定戰役、娘子關戰役、中條山抗戰等。
據有關史料記載,馮的部隊參加中條山戰役的經過是這樣的:1937年9月馮欽哉的第27路軍改稱第98軍,編入第14集團軍。1939年10月,原169師師長武士敏接任軍長。此后馮欽哉升任第1戰區副司令長官,第98軍被改為第2戰區東路軍(東路軍總指揮為朱德)直轄,駐防于中條山。
1940年10月,國民黨當局將與晉南當地民眾魚水情深的十七路軍(即第四集團軍)調往河南,以免其擴張勢力。隨之,晉南中條山地區涌來了17萬(一說為約20萬)國民黨軍隊。僅在半年多之后的1941年5月,中條山戰役爆發,由于無充分準備,龐大的后勤機關不能疏散,部隊無法展開戰斗,結果受到嚴重損失,國民黨2萬多人投降,4萬多人被俘,1萬多人犧牲,8位將軍被俘,其余10萬多則奉命退過黃河,17萬大軍防守的中條山卻在20天內全線失守。據說只有武士敏率領的第98軍轉戰各地,堅決與八路軍一起在山西抗擊日軍。蔣介石稱此大敗位“抗戰最大之恥辱”。
伯父正是在這次“抗戰最大之恥辱”的中條山戰役中戰敗被俘的。在戰俘營里遭受了非人的摧殘,寧死不屈,保持了一個中國人的骨氣。后來,他越獄回到家鄉蒲城。在這次戰役中,被俘的蒲城鄉黨還有原十七路軍楊虎城部團長韓子芳(綽號韓剝皮),韓是在山西翼城兵敗被俘的,這個人很有民族氣節,痛斥日寇,即使被敲落牙齒,仍大罵不止,后被從北平押往南京移交汪偽政權的途中,在河南歸德乘機跳下火車回到家鄉蒲城??上У氖?,韓在回到家鄉后,因親近共產黨,并為共產黨辦事,為當局所痛恨,后以販賣煙土罪被國民黨大荔專署保安副司令李俠槍殺。解放后,韓子芳被黨和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韓的曾孫韓斐我認識,在西安和平門外的煤炭設計院工作,和我一樣,都是煤炭系統黨群口的政工干部,我曾向他曾送我出版的文學作品《關中英雄傳(之辛亥風云)》和《黃土地挽歌》。
解放戰爭時期,伯父以教師的身份從事共產黨的地下組織活動,迎來了蒲城的二次解放。解放后,伯父曾任興鎮區區長,蒲城縣財政貿易部部長等職,歷次政治運動中遭遇沖擊。
記得六伯在世的時候,曾講述過伯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沖擊的一件軼事。當時全國正搞紅衛兵大串聯,六伯在蒲城縣城的紅旗飯店伯父邂逅而遇。伯父當時被下放到這家飯店當服務員端盤子,心胸開闊的他對自己的弟弟說,你看哥的盤子端得還平穩吧!伯父的大度,他的虛懷若谷的情懷,他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令人欽佩。
伯父抗戰歷史清白是在后來被證明的,是和他一起越獄出來的一個山西人,戰役爆發前在隊伍里是個翻譯官。這個昔日的國民黨翻譯官實事求是,他說陜西蒲城馬志杰的抗戰歷史是清白的,的確是越獄出來的。歷史的本來面目終于被還原。
伯父的去世是在1986年春,當時我已上高中。據二姑媽回憶說,伯父去世后,他的那些昔日的老部下比他的子女還要傷心,大概是因為伯父為人厚道、體恤下屬的緣故吧!
謹以此文告慰伯父的在天之靈。
癸巳年夏于韓城象嶺腳下
作者馬萌系陜西蒲城縣荊姚鎮宣化村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黨員,民革陜西省韓城市委參政議政與經濟工作委員會委員、民革韓城市金城支部副主委,政協韓城市城區文史組秘書長。
上一篇: 說幾句老話
下一篇: 韓非子論:一時之權與萬世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