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電視論道想到
來源:作者:盧九如時間:2012-09-10熱度:0次
打開電視機,正在播<論道>。二位佳賓:一位是徐匡迪,另一位是龍永圖。二位都是當代中國多有影響的人物,且聽他倆論何道?
<中國為什么出不了”諾貝爾獎”>(錢學森命題)。確切地說是中國本土為什么出不了”諾貝爾獎得主”,因為國際上也曾有華人得過此獎。
要造就頂尖的科學家,文學家,......話題自然就落在教育上了。我國當代對教育十分重視,有九年義務教育,有貧困地區的”希望工程”。教育的基礎設施在日漸完備,師資力量不斷增長,網絡遠程教學也普遍應用,應該說教育的投入是力度很大的。這些二位嘉賓都給予肯定。那問題結癥何在?
我們時常會看到和聽到這樣一句廣告詞<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而在六(父親,母親,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加一(孩子)的家庭中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給孩子啟蒙都還在襁褓中(有些更早在胎教),媽媽躺著放音樂,愿孩子發育時多長藝術細胞,爸爸給孩子唸唐詩,望孩子接收文化熏陶,這些都無可厚非。孩子出生后,剛開始呀呀學語爺爺就說學外語,開始了A,B,C,奶奶賣來一架小木琴,教孫子敲那哆,唻,咪,姥爺也不敢落后,寫了一盒方塊漢字,開始認天,地,人,姥姥是數學退休教師,發揮余熱,就教外孫1,2,3。孩子的幼兒生活被計劃好啦,就等成龍或成鳳了。這樣的孩子起跑時多給力呀!
孩子慢慢地長大了,才進幼稚園,媽媽給報了舞蹈班,學跳舞,奶奶還添了架鋼琴,學彈鋼琴,爺爺也很配合,買了歌曲DVD和光碟,但是是外文的,通過娛樂學外語,也是寓教于樂,姥爺對書法頗有研究,送來了筆,墨,紙,硯,外加碑帖,姥姥更上一層樓,送去學奧數,只有爸爸不給力,只能操持家務做勤雜。
孩子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成長,幸福嗎,十分幸福,但快樂嗎?只有在每日早晨嘟著咀說:媽媽我還想睡!孩子連基本的睡眠都保證不了,你說能快樂嗎?一句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就以犧牲孩子的快樂為代價,值嗎?
二位嘉賓最后一致認為,國內之所以出不了諾獎人才,除了客觀因素外,根本之處在于緒多家們,缺乏創新!我們的教育是應試教育,在校學習就是為了應對考試,獲得高分只能死記硬背,分數體現學習優劣,分數決定勝負。人的潛力被壓縮在特定的空間內,何能伸展?我不是教育學人,只是發些感慨!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