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原來知道墨子,但不知道其所以然。昨天在書城聽課,才對墨子有了深一步的了解。
墨子(前468 -前376),名翟(dí),國際上通用的英文名字是MO-TSE,春秋末戰國初期宋國(今河南商丘)人,魯國(今山東滕州)人,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創立墨家學說,并有《墨子》一書傳世。墨子是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有重大影響力的人,墨家創始人。主要內容有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等項,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先秦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墨子關于物理學的研究涉及到力學、光學、聲學等分支,給出了不少物理學概念的定義,并有不少重大的發現,總結出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學定理。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并稱“顯學”,在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
墨子死后,墨家分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墨子精通手工技藝,可與當時的巧匠公輸班(俗稱 魯班)相比,墨子擅長防守城池,據說他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領比公輸班還要高明。他自稱是“鄙人”,被人稱為“布衣之士”。《史記》記載說墨子曾做過宋國大夫,墨子很可能是一個有相當文化知識,又比較接近工農小生產者的士。自詡說“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是一個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經從師于儒者,學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學習《詩》《書》《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來逐漸對儒家繁瑣禮樂感到厭煩,最終舍掉了儒學,形成自己的墨家學派。墨家是一個宣揚仁政的學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對立的最大的一個學派,并列“顯學”。《韓非子•顯學》記載:“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墨子想大大改變周的制度。
墨子一生的活動主要在兩方面:一是廣收弟子,積極宣傳自己的學說;二是不遺余力的反對兼并戰爭。 墨家是一個有著嚴密組織和嚴密紀律的團體,最高領袖被稱為“巨子”,墨家的成員都稱為“墨者”,必須服從“巨子”的指導,聽從指揮,可以“赴湯蹈火,死不旋踵”,意思是說至死也不旋轉腳跟后退。
為宣傳自己的主張,墨子廣收門徒,一般的親信弟子達到數百人之多,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墨家學派。墨子的行跡很廣,東到齊、魯,北到鄭、衛,南到楚、越。
墨子為宋國人(今河南商丘)曾到過魯、衛、楚、齊等國,并打算到越國,但終未成行。其主要事跡有:阻止魯陽文君攻鄭,說服公輸班而止楚攻宋。楚惠王打算以書社封墨子,越王也打算以吳之地方五百里以封墨子,但墨子都沒有接受。宋昭公時曾做過宋大夫。但以后地位下降,接近勞動者。《墨子》一書,大部分是墨子的弟子或再傳弟子對墨子言行記錄的匯集。它是研究墨子思想的直接材料,其中《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6篇,是后期墨家的著作。也有人認為《經上》《經下》兩篇是墨子的著作。
在《墨子•魯問》中,墨翟提出了墨家的十大主張。即“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尊天”“事鬼”“非樂”“非命”“節用”“節葬”。他認為,要根據不同國家的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十大主張中最適合的方案。如“國家昏亂”,就選用“尚賢”、“尚同”;國家貧弱,就選用“節用”“節葬”;等等。墨家是一個有嚴密組織紀律的團體。他們的領袖稱為"矩子"。第一任矩子是墨子,后來的"矩子"有孟勝、田襄子、腹等。由“矩子”執行“墨子之法”。墨者“矩子”腹住在秦國,他的兒子殺人,本應依法處死。但秦惠王認為腹年老,只有一個兒子,就命令不殺。腹卻說,墨者之法規定:“殺人者死,傷人者刑。”這是禁止殺人傷人的必要措施,它符合“天下之大義”,還是堅持把自己的兒子殺了這個故事生動的反映了墨家紀律的嚴明。正因為如此,墨者很能戰斗,具有“赴火蹈刀,死不旋踵”的精神。但是,墨家是一個具有宗教性的集團,往往容易被人利用。據《史記》記載,在楚國舊貴族陽城君等殺害從事變法改革的吳起時,墨者“矩子”孟勝就站在陽城君一邊。后來陽城君畏罪逃走,楚國要收回其封國。孟勝為陽城君守封國,忠于陽城君。他傳“矩子”于田襄子,自己為陽城君死難,許多弟子也從其死。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墨者有“俠客”的精神。正如《史記•游俠列傳》所說的游俠那樣:如果行為并不符合正義,但是說話算話,講信用,答應人家要辦的事就必須辦到。而且行動果斷,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去解救別人的危難等等。
不僅如此。墨子還是一個科學家,墨家也是一個科學家集團。他們在數學、物理學、醫學、邏輯學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貢獻,在中國古代科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墨子死后,墨家分裂為三派:相里氏一派、相夫氏一派、鄧陵氏一派。《莊子•天下》所說的相里勤的弟子、鄧陵子的弟子苦獲、己齒,即這三派中的兩派。他們都傳習《墨子》,但有所不同,互相都攻擊對方是“別墨”。在今存的《墨子》中,每篇都有上、中、下三篇,大約就是墨家分裂為三派的證據。據郭沫若研究,墨者集團到秦惠王時,有集中于秦的趨勢。因此,從第四代“矩子”時起,墨學的中心已經轉移到了秦國。此后還有記載,東方的墨者謝子,不遠千里入秦而見秦惠王。這時墨學還是興盛的。但是到漢代,墨家已經消亡。為什么墨家消亡如此之快呢?關于這個問題,答案分歧很大,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從墨家內部來分析其原因,在方法論上是可取的。墨家與儒、法、道等家不同之處在于,它是由墨者組成的帶有宗教色彩的集團,有嚴格的紀律,能赴湯蹈火,視死如歸。這些,作為一般人是難以辦到的。禽滑厘是 春秋時期人,傳說是墨子的首席弟子,他的字為慎子。禽滑厘曾是儒門弟子,學于子夏,自轉投墨子后,便一直潛心墨學。
墨子出山
墨子,姓墨名翟,是戰國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的先祖是宋國的公族。顧頡剛《禪讓說起源于墨家考》說:“墨確是他的真姓氏,而且從這個姓氏上,可知道他是公子目夷之后,原是宋國的公族。”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說:“墨子實目夷子后裔,以墨夷為氏,省為墨也。”
公子目夷,又名墨夷須,字子魚,他是宋襄公的庶兄,為宋國的左師。目夷死后,其子公孫友繼為左師。公孫友卒后,其孫魚石為左師,魚府為少宰。宋共公卒時(公元前576年),宋國公族內訌,魚石、魚府失敗,退居彭城。四年后,宋國圍攻彭城,魚石、魚府向晉國求援。晉國出兵,把魚石、魚府接到晉國,安置在瓠丘。這就是著名的墨(魚)氏遷晉事件。
瓠丘,一作壺丘,又稱陽壺。傳統說法,其地在今山西垣曲縣東南,和黛眉山隔黃河相望。但研究表明,其地應在黛眉山北麓的黃河南岸。大約在周定王時代,墨子出生在這里。
當墨子出生時,墨氏早已淪為平民,故墨子一生都稱自己為“北方之鄙人”。鄙人,就是小人、平民。
作為一個平民,墨子的少年時代做過牧童,學過木工。作為沒落的貴族后裔,他自然也受到必不可少的文化教育。在他的家鄉,滔滔的黃河奔流東去,巍巍的黛眉山經年嵐黛飄飄,他們阻擋了墨子的視線。墨子決心走出大山,去拜訪天下名師,學習治國之道,恢復自己先祖曾經有過的榮光。于是他開始各地游學,學習儒家之術。但是,他逐漸發現,儒家所講的都是些華而不實的廢話。
墨子帶著各地收集的典籍回到故里,他登上高高的黛眉山,在這里開始數年的隱修。他從政治文獻中,尋求救世真諦;從各種兵書中,揣摩攻守之道;從各種武術秘笈中,習練獨特的劍術、格斗技藝。如今,黛眉山還有墨子洞、墨子臺等遺跡,見證了墨子艱苦的修煉歷程。
與平靜的黛眉山相比,山外的世界異常不平靜,戰車在馳騁,民眾在哀號,儒家還在推銷自己的陳詞濫調。墨子背著自己的長劍,舉著反儒的大旗,帶著一顆救世的雄心,走下高高的黛眉山,開始介入諸侯的紛爭。
他首先是在各地聚眾講學,以激烈的言辭抨擊儒家和各諸侯國的暴政。大批的手工業者和下層士人開始追隨墨子,墨子及其弟子組成了墨家游俠集團。他們有嚴密的組織和嚴格的紀律,穿短衣草鞋,參加勞動,以吃苦為高尚。如果誰違背了這些原則,輕則開除,重則處死。墨家學派領袖稱巨子(也作矩子),代代下傳,所有墨者都服從巨子的指揮,甚至不惜“赴火蹈刃”。
墨子的思想和言論,被其門徒編成《墨子》一書傳世。這是一部光彩奪目的巨著,是墨家學說的精華之作。墨子的基本主張是:反對剝削,崇尚勞動;反對以強欺弱,主張兼愛、非攻;反對儒家禮樂,主張節葬、節用;反對世卿世祿,主張尚賢、尚同。于是,在墨子晚年,儒墨齊名。他去世后,墨家弟子仍“充滿天下”、“不可勝數”,故戰國時期雖有諸子百家,但“儒墨顯學”則是百家之首。
墨子提出“非攻”,“兼愛”等思想,主張愛好和平,反對戰爭,且身體力行,以一夫之力維護天下百姓之利益,成為歷代墨家巨子之榜樣。墨家思想是中國古文化完整版的辯證唯物主義及辯證唯物論。墨子的哲學思想反映了從宗法奴隸制下解放出來的小生產者階層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為后來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所繼承和發展,其神秘主義的糟粕也為秦漢以后的神學目的論者所吸收和利用。墨子作為先秦墨家的創始人,在中國哲學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
墨子的學說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兼愛非攻。
所謂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的意思,與儒家的博愛(“親親有術,尊賢有等”)相反。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愛人若愛其身”,并提出“天下之人兼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辱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他認為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同時,墨子也看到春秋戰國時期,最大的弊病就是戰爭,因此,從兼愛的思想中,引申出了非攻。兼愛非攻是墨子最著名的思想。
第二,天志明鬼。
宣揚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點。墨子認為天之有志——兼愛天下之百姓。因“人不分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天之愛民之厚”,君主若違天意就要受天之罰,反之,則會得天之賞。墨子不僅堅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認為它們對于人間君主或貴族會賞善罰暴。墨子宗教哲學中的天賦人權與制約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學中的一大亮點。
第三,尚同尚賢。
尚同是要求百姓與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實行義政。尚賢則包括選舉賢者為官吏,選舉賢者為天子國君。墨子認為,國君必須選舉國中賢者,而百姓理應在公共行政上對國君有所服從。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賞善罰暴。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賢使能,即任用賢者而廢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賢看得很重,以為是政事之本。他特別反對君主用骨肉之親,對于賢者則不拘出身,提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主張。
第四,節用節葬。
節用是墨家非常強調的一種觀點,他們抨擊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尤其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俗,認為久喪厚葬無益于社會。認為君主、貴族都應象古代三代圣王一樣,過著清廉儉樸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這方面也能身體力行。
非樂
墨子極其反對音樂,甚至有一次出行時,聽說車是在向朝歌方向走,立馬掉頭。他認為音樂雖然動聽,但是會影響農民耕種,婦女紡織,大臣處理政務,上不合圣王行事的原則,下不合人民的利益,所以反對音樂。
非命
墨子反對儒家所說的“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認為這種說法“繁飾有命以叫眾愚樸之人”墨子看到這種思想對人的創造力的消磨與損傷,所以提出非命。
總之,墨子是中國偉大的草根圣人,他的思想內涵極其豐富,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學術地位。《墨子》思想代表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正因為如此,它不被統治階級所賞識,到了秦漢,墨學已沒有多大影響,墨子的事跡已知之甚少,連史學家司馬遷為墨子作傳,也廖廖數語。
今天,我們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來分析研究《墨子》,進一步發掘其思想學說的蘊涵,批判地吸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對建設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2012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