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站在許世友將軍墓前,猶如面對一座巍峨的大山,一種崇高的敬意油然而生——
在我青年的時候,就在民間聽過無數關于將軍的傳奇故事:什么神槍手呀、什么飛檐走壁呀、什么虎將酒神呀、什么晚年靠飆車震動以減輕病痛呀……而且對于這些民間故事總是百聽不厭。當時,在我的腦子里,就對將軍打下了異常崇拜的烙印——將軍就是戰神??!
進而,在影視中又看到過將軍的無數鏡頭:智勇雙全、作戰勇敢、忠于毛主席……但是,又總覺得這些影視作品是文學創作,而文學創作是允許和現實生活有一定差別的,反倒覺得沒有民間所傳頌的將軍逸聞趣事更加引人入勝。
而此次,我是在將軍故里親眼觀看、親耳聆聽了將軍的傳奇生平,對將軍的敬仰驟然上升到新的高度。說真的,我是一直強忍著不可名狀的淚水聽完將軍那傳奇一生的敘事的。
為人在世,最難做到的莫過于“忠孝兩全”,這是中國自古以來都難以逾越的鴻溝,是歷代各個流派大家都難以解開的歷史難題。可是,這一難題,卻讓將軍給解開了——
先說“忠”:將軍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斗的一生。他曾7次參加敢死隊,兩次擔任敢死隊長,4次負傷,親歷指揮大戰惡戰無數,威名勇冠三軍。聽著將軍戎馬一生的故事,我似乎聽到了戰馬的嘶鳴、刀槍的鏗鏘……為了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將軍用忠誠和勇敢書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詩篇。對于我們黨和軍隊的締造者毛主席,將軍更是無比忠誠,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叫“忠”!
再說“孝”:將軍 14 歲那年,父親撒手人間,在兵荒馬亂、餓殍遍野的年代,母親一人挑起生活重擔,把將軍兄妹八人撫養成人,許母一生勤苦,是將軍終生的牽掛。因此,就有了將軍三跪母親的傳世佳話——1932時,時任紅四方面軍第4軍12師34團團長的將軍隨部隊路過家鄉新縣。思母心切的將軍,向紅四方面軍參謀長陳賡請一個晚上的假,想回家看望老母親。得到批準后,到了家里,將軍陪母親說話到后半夜。天亮前臨離開時,他撲通跪倒在地,向母親瞌了三個頭,口中喊道:“兒此去不知何年能歸,希望娘保重身體。您老受兒一拜……”此乃一跪。1947 年,山東剛剛解放,就任山東兵團司令員的將軍騰不出時間回家看望母親,又特別思念母親,就讓大兒子許光回家接母親到身邊,當看到白發蒼蒼的老娘,將軍怔呆了,喊了一聲“娘”,便“撲通”一聲跪在母親面前,站在一旁的夫人田普和工作人員都被母子情感動得哭了!此乃二跪。本想留母親在身邊以盡孝道,可是,母親在大城市住不慣,非要回老家去住,孝順的將軍也只好順從母意。1958年,許世友借到大別山檢查戰備的機會向軍委請假,回家探望年邁的老母。到了家門口,將軍發現柴門緊閉,就猜到母親肯定下地干活了。他沒有驚動旁人,自己一個人沿著熟悉的小路尋找母親。離家一里多地時,將軍就遠遠看著母親的身影,連忙放快了腳步。到了跟前,他發現母親躬著腰,背上背著一捆柴禾,正氣喘吁吁地往他這里走。將軍的眼淚一下子就流了下來。他接過母親身上的柴禾,放到地上后,撲通一下跪在母親面前,抓住母親的手,邊哭邊大聲喊道說:“娘,您的三伢子不孝??!”此乃三跪。而為了了結死后盡孝的夙愿,將軍臨終之前特向中央要求,死后實行棺葬。理由是自幼參加革命,報效生母不足?;钪M忠,死了盡孝,葬在老母墳邊以盡孝道。根據將軍的一生表現,中央最后批準了將軍的要求,故就有了矗立在我們面前的將軍墓。
當我站在將軍墓前,我依稀聽到將軍對我說:孝敬父母,是忠于國家、忠于民族、忠于黨的基礎;忠于國家、忠于民族、忠于黨是孝敬父母的升華,是孝道的最高境界!
上一篇:老街 小巷 人家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