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磨練中成長 在學習中進取
歐陽月亮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得多了,寫作時自然如魚得水,活靈活現,如春風化雨,馨香一瓣;高山上流云,行空萬里;深澗山泉,流水潺潺……娓娓道來,躍然紙上,一氣呵成,美哉!妙哉!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至理名言時刻在我心中敲響警鐘。然而,父母親早逝,家庭貧困,姐弟倆相依為命。讀書的費用,唯有靠自己賣柴,或申請學校減免。尤其是讀中學時,生活和學業更是難上加難。在離家步行二十多里外的學校讀書,每星期只有一碗酸菜干,二竹筒米,零用錢身無分文。盡管我體弱多病,也只能聽天由命。
“開卷有益”。每次同學邀我逛新華書店,我只能望而卻步,或望梅止渴,或依依不舍。業余時間,同學有課外書,就遵循“有借有還,再借不難”的君子協定。可惜往往看了上回,沒有下回,有的只靠想象和猜測故事的結局。“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無論是曹雪芹《紅樓夢》的紅顏薄命的愛情悲劇;施耐庵《水滸傳》的逼上梁山,肝膽相照的漢子情義;羅貫中《三國演義》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桃園結義,兄弟情深;吳承恩《西游記》的西天取經,一路降妖斬魔,歷盡磨難的師徒情;還是瓊瑤筆下:“聚也依依,散也依依”的悲歡離合,有關家庭,有關愛情的悲喜劇;或是金庸、梁羽生筆下:“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邪不能勝正的循環規律……故事中的人物栩栩如生,故事中的情節歷歷在目,愛不釋手,令人難于忘懷。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1984年,姐姐出嫁,我的學業終止。擺在面前有二個選擇:要么耕種家里的二畝田地,要么去鄉里教書。一個是體力勞動,一個是腦力勞動。或許是受了“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句名言所感染。當時,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教書。我相信,“只要是金子,放在哪兒都會發光”的。仿佛自己又回到了童年,往日學的知識和新的挑戰又沖擊著自己的腦門。這時才意識到“書到用時方恨少,是非經過不知難”的境界。我相信,“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完全可以勝任的。“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自己邊教學,邊學習,邊交流,邊總結經驗。“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因為“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所以“時間就是金錢,知識就是力量,”時時激勵著我的意志。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幾年的教學質量有所提高,收獲也不小。盡管有一顆火熱的心追求教學事業的完美,然而就被鄉村貧窮落后的冰塊“融化”了。在教師工資待遇不能得到保障,學生的學雜費得由各班主任負責追繳,或貼補的情況下,家底一貧如洗的我,受不了如此折騰不得不放棄教書一職。雖說,困難不是理由,當物質文明和文化生活不能同步進行時,想發展事業,或許只能是紙上談兵罷了。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1994年,我選擇了東莞這座充滿無限生機,經濟發展得如火如荼,朝氣蓬勃的魅力城市。
“知識是學無止境的,活到老,學到老。”測繪是一門科學,在國土部門工作既要掌握《測繪》技術,又要熟悉《土地管理法》的法律法規知識。野外測繪作業,日曬雨淋在所難免,室內加班加點是家常便飯。市政工程測量、地形測量、地籍測量、宗地量算,土地規劃需要準確的測量數據。
九十年代初,東莞正是改革開放發展工業的大好時機,“不管是黑貓,還是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全面鋪開。企石鎮58平方公里,19個村委會,1個居民委員會。那時,幾乎每天扛儀器出門測量,手拿5米笨重的標尺,沿著地形地貌的直線,曲線,轉角,或高或低的關鍵位置豎標尺。從早到晚不知走了多少路,磨穿了多少鞋,口干舌燥,汗流浹背,經常遭到蚊蟲的叮咬,無論地勢多么險,垃圾污水有多臟多臭,為了準確的測繪數據都得走到實地。有時一不小心踩進窟窿,或地滑跌跤摔傷是常有的事。
干一行,就得愛一行,這是為人處事的模范標識。我初來乍到,水土不服,經常頂著燥熱的天氣穿街過巷,翻山越嶺,跋山涉水野外作業,有時感到腹脹,有時感到熱氣上火,那段日子實在難熬。
“只要有恒心,鐵杵磨成針。”有一次,一位廠商看好一塊山坡地,要我們馬上測量。因地形復雜,天氣炎熱,樹木茅草高過人頭,密密麻麻的來回穿梭其中,殊不知踩上了螞蟻窩,等自己身上癢得特別難受,為時已晚,褲腿上里里外外爬滿了紅螞蟻,正在享受美味大餐。無奈測量必須繼續,任務也必須完成。由于當天沒及時清毒,次日兩條腿腫得像木桶似的,皮膚上長了不少膿包,忍著痛疼,照常上班,就當紅螞蟻給自己治了一次風濕病,一笑而過。
科學在發展,時代在進步。起初,測量儀器用的是經緯儀做控制點,在平板儀的膠紙上量算區間距離并扎針眼繪出草圖,那時沒有電腦,回到單位,只能用手工在膠紙上一筆一劃的著墨繪出測量數據點位的地形圖。后來,有了全站儀,有了電腦和繪圖軟件,省了不少勞力,也加快了東莞數字化測繪的步伐。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在那兢兢業業18年的測繪歷程中,我始終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釋放自己的能量,燃燒自己的激情,奉獻自己的青春。
“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整個地球”。這是阿基米德科學家說的。2010年,單位安排我土地執法巡查工作,說到企石鎮的地形地貌,土地規劃,地類屬性,是姓“工”或是姓“農”,心里八九不離十,數我最熟悉不過了。因改革開放多年,要想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型轉向集約型的土地供用方式,在短時間內,某些人的意識里沒清醒過來,導致違法用地頻頻發生而屢禁不止。有利益就會有沖突,土地執法巡查員就得以身作則,巡查到位,一旦發現違法用地行為就得找到違法主體進行口頭制止,宣傳土地法律法規知識,發放《責令停止土地違法用地行為通知書》,同時上報國土主管部門和當地政府及相關的共同責任部門,把違法用地“發現在初始,制止在萌芽”,有效地保護國土資源和礦產資源。
其實,土地執法巡查是一項吃力不討好,容易得罪人的工作。尤其實及到拆除違法建筑問題,某些時候責任部門之間也存在相互扯皮、相互推諉現象。違法主體配合我們工作的算“理解”萬歲,遇到不理解不配合的,反而跟我們玩“貓捉老鼠”的游戲,還會遭人罵,嫌我們管得嚴、管得寬,阻礙他們經濟發展,甚至有的當面裝的是笑面虎,背后就戳人脊梁骨。
有一年,國家土地衛片執法檢查,拍到一塊占用了幾百平方米耕地圖斑的工業棚房,那天我去實地核實補拍現場照片,就被蠻不講理的違法主體的親屬煽動不明事理的群眾圍攻,非要我交出相機,面對舉起鋤頭、木棍,緊握拳頭的群眾,我關緊車門等待救援……每每想起那怒氣沖天的場面令人心驚膽寒,心有余悸。類似的事情時有發生,不求功過,但求問心無愧。
所以,我們要管好土地,杜絕違法用地行為,守住耕地紅線,就得走法律的正規渠道,得到法院和當地政府的支持及相關部門的鼎力配合。如今,作為一名土地執法監察人員,我更要嚴格履行法定職責,應當遵循嚴格、規范、公正、文明的原則,做到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定性準確、依據正確、程序合法、處罰得當,為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工作而努力奮斗!
寫于2017年5月
(編輯:作家網)上一篇: 文字,一生的牽絆
下一篇: 那些簡單的"我以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