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人深省的100個故事之《三余》
來源:作者:王國良時間:2012-08-10熱度:0次
發人深省的100個故事之《三余》
古典故事 董遇惜“三余”
三國的時候,有個魏國人叫做董遇,是魏明帝時的大司農。
這個人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他很珍惜時間,很愛讀書,因此在學問上成就很大。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有兩個,一是給《老子》做了專門的注解,二是對《左傳》做了很深的研究,用紅、墨兩色筆分別寫下了注解和考證的材料。學問上的成就,讓董遇一時名氣大振。
在學問上出了名,向他請教的人就多了起來,但是,董遇不太愿意指教別人,就總是強調別人要自學,有人向他請教《左傳》,他就對別人說:“讀書得靠自己來讀,讀書百遍,就沒有不懂的,書讀了一百遍后,它的意義就自己凸顯出來了。”
董遇這樣一說,請教的人就不好再說啥了,就自己去研讀去了。
很多來求學的人都遇到董遇這樣的回答。
求學的人就問董遇:“先生,您說得很對,道理是這樣,可是,我們哪有那么多時間讀書啊!請問,讀書有沒有捷徑呢?”
董遇說:“讀書是沒有捷徑的,沒有終南捷徑,得靠你擠時間,你們可以可以利用‘三余’來讀書啊!”
求學的人就問:“請問先生,什么是‘三余’啊?”
董遇回答說:“冬天是一年的剩余,黑夜是白天的剩余,陰雨天是晴天的剩余,這三種空余的時間,就是‘三余’啊!”
生產勞動是古人賴以生存的大事, 董遇的話都是針對生產來說的,他的意思是說,冬天不能生產,所以冬閑是讀書的時間,夜晚不能干活,所以夜晚也是讀書的時間,雨天也不好干活,所以,雨天又是讀書的時間。
董遇的話,倒不是沒有道理,可惜,人們根本做不到,這樣,向董遇求教的人就越來越少了。最終,由于跟隨他學習人越來越少了,因而,傳承他學問的人就也少了,于是,董遇的學問就沒有流傳下來。
可是,董遇的話還是很有道理的,他的學習方法和珍惜時間的做法還是很對的。
校園里的故事
孫陽的大學生活
孫陽是一名大四的學生,他的同學、女友、老師、家人都為他著急。
所有的人都為孫陽的學業操心,都擔心他修不夠學分,到時候,拿不到畢業證。
所有人的擔心是有理由的,由于近年來,孫陽對待學業的態度不能不叫人擔心。
春天,陽光明媚,正是讀書的好時機,可是,今年春季,孫陽兩門功課都考試不及格,沒有拿到結業證。
孫陽躑躅在湖邊的林間,心情很郁悶,他走著走著,突然聽見樹林間跳橡皮筋的孩子們在邊跳邊唱著兒歌:
糖兒甜,糖兒香,
糖兒吃了喜洋洋,
讀書苦,讀書忙,
讀書有個啥用場?
還有的孩子在唱:
春光明媚正好玩,
不是讀書天。
夏日炎炎惹人煩,
不是讀書天。
秋天涼風習習正好眠,
不是讀書天。
冬天寒冷人更煩,
不是讀書天。
若要想讀書,
還得待明年。
這是誰教的東西?小孩子們唱得唱不得?孫陽沒有去計較。聽著這些有趣的兒歌和那些稚氣的腔調,孫陽郁悶的心情沒有啦,不由得笑啦。
孫陽笑了的很大的因素,是因為這些兒歌就像是為自己量身打造的一樣,就像是在唱自己的大學生活。
孫陽覺得,自己并不孤單,有許多同學和自己差不多,都沒有怎么在意自己的學業。
冬天,許多同學就去網吧里,因為網吧里有空調,暖和,有的同學干脆窩在被子里,不愿意起床,覺得天太冷了!大家不愿意去上課,輔導老師來催促,同學們紛紛告假,有說是病了的,有的說是在被子里構思詩歌,說將來要做詩人的,老師一聽,拂袖而去:“將來做詩人?將來做個‘尸人’吧!”
晚上是同學們的黃金時間,要和女友去咖啡屋坐坐,聽聽舒伯特的小夜曲,情調實在是太好了。
有的同學晚飯后要運動運動,運動完了,要洗澡洗衣服,一切弄完了,晚上也就差不多了。
冬天是寒假回家團聚的日子,有什么能比回家與親人團圓和與伴侶回家團聚還重要的呢!
這樣一想,孫陽覺得自己又有什么做錯了呢?許多同學也就是這樣生活的呀!
孫陽這樣想想,心里面也就舒坦多了。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