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漸退,大地回暖,楊柳已由枯竭泛黃,進而泛綠,光禿的枝條上慢慢鼓起芽苞,漸透綠意。微風吹來,柳條隨風飄舞,如少女般婀娜多姿。
楊柳依依,裊裊娜娜,如“婷婷十七八”的少女,惹人愛憐,撩人情思:“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細絲蓧。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不錯的,造化鐘神秀,妙手妝春柳。而“柳”又與“留”諧音,古人鐘愛柳,又折柳條送給要遠行的人,原本是傾吐友情,讓其帶去家鄉的思念,不忘故里故人。后來由“留”而生留戀、依依惜別之意,故而派生出了很多詠柳送人之詩作,柳在古典文學中被固化成了思鄉之物。“高拂危樓低拂塵,灞橋攀折一何頻。思量卻是無情樹,不解迎人只送人。”這是堂人裴說的惆悵;“今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這是李白的思鄉;“墮堤三春暮,飛絮想縱橫。”這是唐人李中的情思;“如線如思正牽恨,王孫歸路一何遙。”這則是大詩人李商隱的鄉愁。古人借柳寫愁的詩就更多了:“弱植驚風急自傷,暮來翻遣思悠揚。”“會得離人無限意,千絲萬縷惹春風。”“古園歸來得,多少斷腸思。”......送人贈柳寄托依依不舍之情,游子見之勾起思鄉之情,而家中人見柳再更牽思念:“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道出了多少思念游子情。“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候。”你看,這三月柳條真真撩人,惹得游子鄉情洶洶,攪得閨中人坐臥不寧。思緒難耐。古人思鄉懷人離不開柳,談個戀愛也離不開柳:“月上柳稍頭,人約黃昏后。”可能是黃昏時節月色朦朧楊柳依依,詩情畫意更能給卿卿我我的戀人增添無窮的蜜意吧?
古人是很會玩的,玩出了種種引人入的情調和景界。一株株的柳樹綠波蕩漾,遠看去如煙如霧,于是煙柳一詞出現了,柳樹喜愛水,多植于水岸邊,于是“楊柳岸曉風殘月”也被賦予了無限詩意;而憩息在柳枝上邊邊搖晃邊唱歌的鳥兒黃鸝也被杜詩圣詠出了經典名句:--“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后來這兩句還被人引成了“不知所云,離題萬里”的文章點評名句!當然,這是閑話。這鳥鳴翠柳不僅有動有靜,而且有聲有色:明快的黃色,碧透的青色,輕盈的白云,澄澈的籃天,清脆的鳥叫,而且是兩只鳥在叫!一唱一和新鮮喜慶,嫻適幽靜,非有恬淡悠閑是觀賞不到的。加上“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不是一幅絕妙優美的風景畫嗎?詩人那寬廣胸懷和悠閑愉悅的心情躍然紙上!現代京劇中的“蘆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不也是一種賞心悅目的美景嗎?可見古今之人心靈是相通的,審美是一致的,我家的門前柳樹上盡管沒有黃鸝鳥,只有幾只麻雀天天在枝丫間翻飛歌唱,卻也為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和無限的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