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生活匯文集
來源:作者:歐德琳時間:2012-12-21熱度:0次
五彩生活匯文集
歐德琳
小說、散文、紀實文學、隨筆、戲曲小品,匯成《五彩文集》,如同五彩杜鵑,絢麗多姿地綻放在地質文苑;如同五彩石,斑斕晶瑩地搖曳出高雅品質;如同鋁磷煤汞金,伴隨著鉆機轟鳴奏響了找礦興黔的主旋律。《五彩文集》呈現了貴州高原的多彩風貌,展現了地礦五彩生活,也展示了作者五彩人生。
利明與我是同齡人,有著相同的地質鉆工經歷,也有著相同的文學愛好。我們子承父志,子承父業,通過招工,從異鄉異土,來進貴州,走進地質大家庭,在父輩工作過的地方,扛過父輩扛過的鉆桿,接過父輩擰過的管鉗;爬上鉆塔掛塔布,下到水邊安水泵。我們興奮過,因為跳出了農門吃上了國家糧;我們迷茫過,地質行業不景氣我們在山谷守候;我們追求過,將野外生活化枯燥為有趣,化單調為五彩。幸運的是,當初在農村讀了中學,盡管是捧著語錄反復背誦,就憑這點底子,懷著一份執著,開始了文學夢想。
據我所知,利明參加地質工作時,正是貴州115地質隊決戰黔中鋁土礦、會戰甕安磷礦的時刻,也正是這兩大找礦成果,使115隊成為國家功勛地質隊。作者是有心人,他在鉆探施工一線,輟鉆桿、接水管、下套管時,凝注了對人性的思考;在上猴子籠,敲巖芯管,記鉆進報表時,沒忘記對人生的記錄。鉆機場“三班倒”的工作是平淡也是新鮮的,山野風暢懷而吹,林中雨頂頭而浴。他見證了找礦工作的艱苦,機場施工的辛苦,野外生活的清苦;也見證了地質事業改革發展的時代變遷。這一切,沉淀在《五彩文集》,留下了探索者的足跡。
作者善于以犀利的視覺觀察生活、感悟地質;以精巧的構思設計情節、詮釋地質;以細膩的筆觸、個性化的語言刻畫人物、謳歌地質。小說《溫柔的冬季》中,女主人與男地質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一個特定的交際舞場合,從相識、相戀、相知,那種愜意、茫然,那種期待、理解,那是從革文化命解禁之后的一種解脫,是一代青年自由心情的一種釋放。而地質人常年以深山為家,春夏秋杳無音信,冬天歸隊后名之為“冬訓”。男女主人翁一年的相識好感,一年的相戀期盼,一年的相愛生怨,一年的相知相依,都在一個漫長等待中的冬季。作者細心刻畫了女主人系列心理演變過程,而地質隊員的形象也悄然豎起。《夜半歸人》系對話體小說,一問一答不過十來段,沒有任何情節描寫,沒有更多環境說明,夜半男主人歸來,家中妻子不愿開門,常年空閨的怨言如山澗懸泉一瀉而下;門外的男主人充滿自責,地質工作使其然。最后當女主人說出一句:“門沒閂,廚房有燉好的雞湯”時,適才所有的責備盡在體貼中,門外的漢子像做錯了事的小孩。地質生活如此折磨,但獻身地質不是他的錯,這里終于還有地質郎歸宿的“心靈雞湯”。而極具個性特色的人物對話,展示了作者駕馭語言的能力。
作者2012年創作并在《中國國土資源報》發表的小說《老余》(書中名為《情愫》),是作者地質小說創作的里程碑式作品。主人公老余特殊的地質情愫,印照出了一代地質人特殊地質生涯對地質隊的深深依戀,反映出了地質隊的改革,不僅是時代發展之必然,也是改變人固有觀念進而改變固有生活方式。幾十年有家難回甚至不回的野外地質生涯,使老余不知其苦,反而習以為常,退休后一如既往地獨居在地質隊簡陋的平房。遠在省外的妻子和兒子他不是沒管過,也不是不眷念,而是充滿了愧疚,難以言表;眼前地質隊的一草一木傾注了他一生的心血,他不忍離去,這一間平房成了他的心靈居所。而眼下地質隊要改制成公司,眼前的一切都要改造重建,這讓老余不斷失眠,地質情愫難舍難分。他灑下汗淚找出的黔中鋁土礦馬上要開發了,地質隊礦業開發的新生命已哇哇墜地,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而老余的兒子長大感恩,反復請求父親回故里共享天倫。一切都翻開了新的一頁。他要在依依不舍中回老家了,他再三囑托,黔中鋁土礦開發建廠的那一天,要通知他回來親眼見證。作品給人以強烈的情感沖擊力,半世紀一代找礦人的縮影得到完美展現。
如果說管利民小說中的地質形象多以側面描寫為主的話,紀實文學《拳拳鉆工心》則完全是一個鮮活生動、有血有肉的鉆工形象,我們不能不被那涂門寶——一位普通鉆工對山野的癡心所打動,對找礦的誠心所感染,對地質的奉獻所嘆服。他的追求單一:讓那鉆孔定點從設計圖上消失,讓那礦區儲量報告及時提交,讓那晶亮的礦石露出井口。他的行為單一:用青春堅守鉆探機場,用坦誠書寫鉆工人生,用勞動創造找礦成果。他不知疲倦地掘溝為引水到泵房,他不求索取地扎進機場不離不棄,他不顧自身安危地隱瞞因工傷痛繼續上班,他不盡人情地化解妻子對自己的好心“誤讀”,干的是平平凡凡小事,擁有的是拳拳鉆工心。
利明的小品,不僅是地質生活的重現,而且還培養出單位一批表演人才。《金榜題名時》寫的是地質隊的女兒考取了北大,本是舉家高興的事;但女兒與父商量卻將志愿填在了地質系,引起了家庭糾結。母親堅決不干,想著幾十年爬山匠的艱苦,想著獨生女兒還要去受那份罪,想著一家三代“又苦又累”跳不出地質門,母親要撕錄取通知書。但爸爸從野外回來贊揚女兒的選擇。最后而當大隊領導帶領秧歌隊前來送喜報時,媽媽的臉云開日出。時代背景定格在國務院頒布進一步加強地質工作決定之時。該劇經過115隊職工編排,在系統內外演出獲得了好評。
利明的散文善于以小喻大,敘事見理,寫物寓情,充滿人文氣息和對真善美的追求。《第一次進山》寫出了剛參加工作的“我”們,由晴時的“氣宇軒昂”到雪地后的“山大王”,難忘的經歷最終成為了財富。《回望那條小溪》,表現了作者對地質環境和生存環境的關注;《懷念礦山電影》,傳達出作者對生活艱苦文化匱乏年代真善美的觀照。
“心靜則安,心煩則亂”,這是作者在隨筆《心態好比什么都好》中的一段話。能在物欲滄海中平靜地劃一葉小舟,怡然自得地述往論今,筆繪五彩;能在一個地質隊辦公室文海會山糾雜中,平心靜氣地回歸文學的夢想。這種好心態,作者之謂也。這也許是作者接二連三著書出書的一個注腳吧。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