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亭”妙對“沁”詩情
來源:作者:許忠芹時間:2013-12-13熱度:0次
“芳亭”妙對“沁”詩情
——《紅樓夢》中“沁芳亭”題聯賞析
文/許忠芹
《紅樓夢》中的各式對聯美不勝收,這些對聯濃墨重彩,為時、事、景作了全方位的鋪墊和描述,其中有一副寫景的對聯,對環境的營造可謂獨具匠心,這就是寶玉所題“沁芳亭”的對聯。
小說第十七回《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榮國府歸省慶元宵》,寫大觀園竣工后賈政引眾清客首次入園游覽,其間有這樣一段敘述:“從曲徑通幽入石洞,只見佳木蘢蔥,奇花熌灼,一帶清流,從花木深處曲折瀉于石隙之下……橋上有亭。”賈政命寶玉對此景點題額撰聯,寶玉以“沁芳”題額,并吟出一聯:
繞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脈香。
曹氏假寶玉之手,寥寥幾筆,便將沁芳亭所處之境,了然呈現于讀者面前,清新自然,晶瑩剔透,浸潤著詩情畫意,令人賞心悅目,美不勝言。真可謂:“芳亭”妙對“沁”詩情。每讀到此,恍若置身于沁芳亭之上,眼前呈現出一幅柳映溪成碧、花落水流紅的畫面。
作者善于捕捉美的境頭,選取了“沁芳亭”周邊的景物,進行了全方位的精心描繪。上聯寫溪流之翠,水光澄碧,似是從繞堤的垂柳那兒借來了翠綠之色,不言水,而堤、柳、篙,置亭于水中;下聯寫泉水之香,香氣外溢,仿佛從隔岸的鮮花那兒分得了芬芳之味,未提風,而岸、花、香,讓人如沐風來。上聯寫堤柳之翠,是遠景,訴諸視覺;下聯寫隔岸之花,是近景,訴諸嗅覺。題聯視野由遠及近,感官由視覺至嗅覺,從不同角度體現沁芳亭周圍的環境。
題聯運用了夸張、通感,突出水的特點。“三篙”,極寫水之深,是夸張,“一脈”寫水的形狀。“翠、香”,是由“柳”、“花”引發的聯想,看到隔岸的鮮花,似乎聞到了流過眼前的溪水的芳香,這是通感的手法。這種表達,使水的形象更加具體、鮮活,既增添了審美情趣,又豐富了景物內涵。
這副題聯重在寫水,采用了烘托、渲染的表現手法。借“繞堤”、“隔岸”暗示溪水;借“三篙”、“一脈” 渲染水深、水形。“篙”與“脈”緊扣水景,突出主題。借“柳” 烘托出水的“翠”;借“花” 烘托出水的“香”。題聯將水色、水質及周圍環境糅合起來,互相映襯,構成一幅美妙的圖畫。
整副聯承襲了古典詩詞的表達技巧,以詩的筆法描繪“沁芳亭”。題聯不用“借柳三篙翠”與“分花一脈香”的平鋪直敘法,而是采取“柳借三篙翠”與“花分一脈香”的倒裝句式,不僅僅是出于律句平仄的需要,更是為了使語言更像詩句。此聯句法特殊,是詩歌煉句修辭的一種技巧。此外,題聯煉字之精、煉意之深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借”、“分”,用字極其精妙,是擬人手法,把景寫活了,這令人聯想到林黛玉《詠白海棠》詩的頷聯“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香”中的“偷”、“借”,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作者題聯,已臻化境。
此聯細膩生動地描繪了“沁芳亭”清幽宜人的景色,韻致空靈、語言清麗,極富亦詩亦聯的藝術效果。全聯妙在不著一個“水”字卻處處寫水,待細讀慢品之后,方能回味出詩情畫意之美!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