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橋,托起他的“地質夢”
來源:作者:姚萍時間:2014-01-07熱度:0次
路橋,托起他的“地質夢”
-----記“最美地礦人”省物勘院副總工程師柯有青
我喜歡一個字:“路”,它代表著腳是你的,路則各不相同。一句“不要讓人生輸在起跑線上哦!”于是,我們的父母帶著孩子從出生就開始探尋人生之路,我要大聲地說“敢問路在何方?”
有一個從小隨父母生活在青藏高原的男孩,因為熱愛高原蔚藍天空下的高山、大川,好奇高原巖石的秘密,考大學的時候,第一志愿就選擇了地質專業,如愿以償的上了成都地質學院,82年參加工作來到湖北恩施地質二隊,選擇了勘探之路!一干就是八年。
他就是我們湖北省物勘院的副總工程師,正高職高級工程師柯有青同志。
前輩告訴我,90年代開始,國家地質找礦任務下降,資金投入銳減,地勘單位面臨生存困境。為解決生存問題。地質工作開始了為國民經濟基礎服務的大轉型。從單一地質找礦拓展到農業地質、城市地質、災害地質等領域。這時我院開展了工程勘察,在路、橋、大型建筑選線、選址方面發揮我們物探的先行優勢。不久,一個爆炸性的消息在我院傳開了,有一個人放著教授不當,不愿享受高校舒適的環境,跑到我們單位神龍院勘察路橋去了!當時已經在武漢××大學任巖土工程教授的柯總,認為純教理論的教學工作是魚兒離開了水,他喜歡親自實踐巖土工程勘察。他毅然決定回歸地勘單位,干自己最喜歡干的事,走自己選擇的路!
柯總來到物勘院好幾年了,公路勘察到哪里,柯總的身影就出現在那里。2002年,我院承擔了西藏墨脫公路波密到墨脫工可階段的工程地質勘察任務。西藏墨脫縣是當時我國唯一不通公路的縣。氣候惡劣,地質災害頻發,致使墨脫解放了50多年,公路卻歷經幾次上馬、下馬一直未能建成通車,墨脫成了“高原孤島”。
到作業區首先要翻越海拔4000多米嘎隆拉雪山。因為害怕太陽升高時出現雪崩,大家出發得很早,過了山腰,路越來越陡,空氣越來越稀薄,聽著呼呼的山風,轉夾著雪花,扣打在每個人的臉上。接近山頂時,前胸貼著雪面,匍匐著艱難地挪動每一步,直到抬不起腿。這時誰要歇下腳,可能就永遠爬不起來了,旁邊就有搬運東西的人死在這里連尸體都運不走。每一個人都必須踩著別人走過的坑爬過去,誰愿意還沒有開始工作就倒下呢?不得已有的同志甚至把背囊里準備御寒的毛衣都拿出來甩了,洗漱用具都不要了,只是為了減輕一點點重量。柯總背公用的東西最多,他說他是高原長大的習慣了。
翻過雪山沒有路了,沿著一個溝溪,20幾公里的山路又走了兩天才到達工區。現場開工了,滑坡、泥石流隨時都在發生!有一次泥石流來得太猛,差點把柯總他們幾個人一起吞沒,剛躲過泥石流,驚魂未定,旁邊柯總就在趕忙在野外記錄簿寫起來,喊都喊不走,他說:“這里是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地殼活動十分活躍的地帶,你今天看到的現象明天可能就是另外的模樣了,這也是我們需要掌握的第一手資料。”大家不得不看著還在滾動的泥石,邊踩在上面行走。事后我們問柯總:“這么危險,您怕不怕?”他說:“怕呀!誰說不怕,顧不上怕,搞巖土工程勘察的,在工作生涯中能看到比地質災害博物館還真實的各種地質災害現象,并在這里為公路選址,也不枉這輩子干了這一行,難得的機會,是挑戰,也是責任,哪怕死在那里!”那段時間他一直都處在非常興奮的狀態。大家感覺他猶如戰士上了戰場一樣。因為喜愛,不怕挑戰;因為喜愛,無畏無懼!他對自己的專業,愛到了死都不怕的地步。
如果他們每個工地遇到的困難有100個,在內地50%都可以靠經驗解決。可在那里100個困難99個都是第一次面對。鉆機進不來,工作只能靠地調和物探方法。就這樣柯總陪大家一起克服了一生中難以想象的工作、技術、生活困難,用做詳勘的要求完成了這里工程可行性勘察工作。為墨脫公路的選線和修建提供了翔實、可靠的地質勘察報告。
2013年11月墨脫公路終于通車了!通車的這條線路,就是當年他們勘察選定的線路!柯總得知這一消息后,他的第一反應就是約當年的同事,一起喝酒,一起狂歡!這個游離于各種圈子之外,只有工作,從不參加迎來送往,從不參與娛樂活動的漢子,該是高興到什么程度才能這樣呀!過去這里連馬幫、人力轉運東西,都受時間氣候限制,現在終于通車,對藏民是福音,對增強區域抗災救災能力,對邊防鞏固和社會穩定是何等重要呀!當大家聚到一起的時候竟然哭成一團了。他們此時除了有活著回來就是幸福的感覺外,更有參與建設取得勝利的自豪!
“如果你選擇了工程勘察,你就走在路的前面,無論路鋪在高原、橋架在云端、隧開在深山,只要你認為能跨過去的都是路!路就在你身后!”這是柯總常掛在嘴邊的話。
2003年,我院承擔了滬蓉國道主干線湖北宜昌至恩施公路第二合同段的工程地質勘察。這里不僅群山逶迤,溝壑縱橫、植被茂密。還是溶洞、暗河、高地應力、突水涌泥等地質災害多發地段,業內人士稱這里是“地質災害博物館”。設計中高墩大跨橋梁、隧道群、高邊坡等工程集中,橋隧比達到70-80%,因而對勘察技術要求極高。在這樣的環境下修建高速公路,國家也是首次。
初勘時,我們作為5個勘察單位的總體單位,柯總特別重視技術管理,為了統一勘察工作標準,他創造性的在國家規范的基礎上編寫了每種工法的工作細則,設計出項目報告、圖標格式,連字體、字號都有統一要求。開始有人認為沒有必要,有人不服他能夠編寫那么多專業的細則,個別人不按要求做。向來溫和的柯總放下臉發過脾氣、摔過野外記錄簿。后來用他的方法,保證了各技術方法的協調統一,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幾家單位的項目負責、技術負責,都回過頭感謝柯總的思考縝密,佩服他專業功底扎實、輻射領域廣泛。后來,指揮部把這一套《細則》作為模板推廣到其他工程路段。
支井河特大橋工程,是滬蓉國道恩施段的控制性工程之一,設計采用拱橋方案,跨越寬420米的支井河大峽谷,西岸陡峭,連山羊都站不住。橋墩所在部位巖體存在三條裂縫,在初勘時被另一家勘察單位認為是位于危巖體上,建議改線。若改線,全線將延長十幾公里,且橋隧比例將增加,多處要重新勘察設計,工程造價將大幅度提高。設計單位為了慎重,又要我們再做勘察。對于橋墩到底是不是位于危巖體上,柯總堅持實地考察西岸橋墩的位置。記得那是歲末的日子,天空飄著雪花,走將近三個半小時才能到現場,柯總要求大家先清理障礙,給相當于巖體兩倍面積的茂密植被剃了個光頭,接著圍著巖體挖了個巨大的U型探槽,本來就是大峽谷、探槽溝里風更大、更冷,柯總第一個下到齊人深的探槽里,拉好直尺,拿出羅盤定好方向,再拿出記錄本,慢慢地貓下腰,用刷子一寸一寸的刷凈巖石表面的灰塵,全神貫注巖石變化的細節,分辨巖性、測量產狀,勾畫標志,拍照影像,宛如一個考古大家拯救千年至寶,生怕遺落蛛絲馬跡。現場開完技術分析會后,用地震透視方法進行了檢驗。他還不放心,堅持下谷底再探。領導安排年輕人先下的,他不放心,把繩子套在了自己身上,人懸掛起來了,他腳是空的,大家心是懸的,都不愿讓柯總下去,他說:“上面固定好了,這么多人拉著,我們生死相依,沒什么!”一邊往下吊,他還開心地說:“我像是空中翱翔的山鷹吧!”年近半百的老頑童,一句話化解了大家緊張的情緒,跟著下去幾個人,他們上上下下像蜘蛛俠一樣攀附在懸崖上,實地觀察研究巖體復雜的地質情況。經過7天,每天十幾個小時的工作。采用地質、物探、槽探等多技術方法,做了大量細致、艱苦的努力,最終得出了所選橋位巖體穩定,滿足建橋技術要求的結論。最終橋梁采用了我們的方案,單這一項就為國家節約資金上億元!之后,設計部門很多攻關克難問題,都信賴我們的勘察結果。
憑著這股執著的勁頭和嚴謹、細致而規范的工作作風,他帶領同志們在令人望而生畏的工作環境中,創造性的完成了這里的勘察任務。不斷提升我院的技術實力,使得我們單位公路勘察方面,在全省享有盛名,在全國都有一定影響力。
實地回訪時候,面對滬蓉西高速公路370座橋梁、46個隧道,柯總邊走邊能說出每一個隧道、每一座橋梁的名字,說出他們構造特征,比如:亞洲最高的八字嶺高架橋、跨度最大的支井河鋼拱橋、四渡河懸索橋。地質結構最復雜的野三關隧道、龍潭隧道,八字嶺隧道,等等。
數這些隧道、橋梁,他像數自己寶貝孩子的手指一樣。可是他到單位工作好長時間了,竟然不知道自己一個月有多少錢。一次家里有急事用錢,他妻子找到單位問他,你現在手上共有多少錢?他說:“不知道。”那你一個月多少工資?他回答“不知道。”他好不容易翻出工資存折,從沒有打過賬單。問他周邊銀行在哪里他還是不知道,無奈他妻子只好跑到財務請他們給算一算看夠不夠現在的急需。
滬蓉西施工的那年春節,院長帶領一幫同事大年初一到他家去拜年,想不到他依然守在電腦前工作著!大年初二他拎著電腦包,悶頭就往辦公樓里走,因為來了幾年很少在院部辦公室工作,此時被門衛攔住了:“你是誰呀?大過年的進辦公樓干嘛!”他著急地回答說:“項目年后就要交資料了,我得趕緊整理出來。”門衛看著這個民工一樣裝束的人,說啥也不讓他進,碰巧此時院長路過才替他解了圍。此事一時成了大家的笑談。
我問柯總“太獻身事業,太投入的工作,回家是要落埋怨的,您是怎樣處理家庭和事業關系的?”他說:“盡管在家和在單位我都在工作,我的妻子并不埋怨我,她早習慣了。因為,她也是地質世家,也是工作為重的人,我們兩個脾氣相投。”
輕輕的一句她早習慣了,那是他們一生的相濡以沫!一樣的志趣,一樣的境界!他和妻子是兩條比肩延伸的鐵軌,一直伸向遠方!
十幾年如一日,他天天不記得吃飯時間,從來沒有按時下過班,從來沒有好好過個年。他連上班喝口水、上趟洗手間都嫌浪費時間。每天我上班的時候他先我開始工作在電腦前,我下班的時候他還是這樣看著電腦,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從來沒有在辦公室以外的任何地方看到過他,看到他的時候他也沒有過第二個動作,我懷疑他沒有下過班,進而想,他莫不是電腦前的一尊“銅像”?太長時間用眼,柯總的視力急劇下降,看電腦現在僅剩不足十厘米的距離,有時還要借助放大鏡。醫生說他的視網膜隨時都可能脫落,他隨時都可能失明。他忘我的工作,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不是親眼所見、我也不相信!
柯總忘我的工作精神感染著每一個人!他的影響不僅在我們單位內部,更在整個勘察設計行業。我們單位的領導有一次在甲方聽到他們開會說要向神龍院的柯有青學習!學習他忘我的工作精神,學習他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我們單位到設計單位談項目時,別人總旁敲側擊的問“柯總最近忙吧?”你說忙就麻煩了,你就只能作為項目的參與單位。你說“不忙,柯總坐鎮!”別人心就踏實了,毫不猶豫的讓你做全線總體單位參與工作。別人打關系牌,我們打技術牌。他是我們的“定海神針”
本來我們院的強項是物化探,地質災害和水文地質是弱項。柯總發揮自身優勢,身體力行把地質、水文、災害治理現場的技術,融會貫通到工程勘察的方方面面。每個開工的新項目,都是他工作的切入點,項目開工他親自布置,主要問題現場講解,疑難問題他親臨解決,成果報告他親自審定,手把手一項一項的教大家。他思維跨度非常大,能多方法貫通,宏觀把握,微觀分析,結合工程要求,分析處理現場問題。在他的指導、幫助下,技術干部分析寫的報告質量大幅提高,研討疑難問題,撰寫論文的風氣逐漸形成。每一個技術干部他都輔導過論文和報告,有個年輕的技術干部說:這幾年我寫了四篇論文,三篇柯總看過的,一次通過,順利發表。一篇他沒有看的,上下折騰了好幾回才發表,不過幾經折騰,我懂了柯總。他使我們的技術干部在工程勘察領域快速成長,單位綜合實力大幅提高。原來承接上千萬元大型綜合項目負責人僅1-2個,現在培養到6-7個,一般技術干部都成長為中、小型項目負責人。這些都是柯總付出心血的最好回報。他帶動了一批人,影響了一批人,他是技術傳承的一座橋。
他來物勘院的十多年間,主持完成了近40項國內外大中型及國家重點工程項目的勘察、30多項工程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負責審查或主持編制了相應的成果報告。他先后榮獲“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生產標兵”、“湖北省地礦局勞動模范”、“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國家能源化工系統“優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項榮譽稱號。他的團隊共有50多項成果獲獎。2013年一次5個項目獲湖北省優秀勘察工程、優秀測繪工程不同級別的獎項。
但是該他參評正高職高級工程師時,他以沒有時間為由,一拖就是三年!該四級晉升三級漲工資了,他還是不配合人事部門整材料,說什么還不如多看一下工程資料。他取得了上下矚目的成就,上級多次調他走,他說啥也不走,他說“我舍不得我們這個好團隊,這么多年了大家團結協作,配合默契,相互支持。和大家一起干著自己喜歡的事,地利人和,我生別無他求!”
我生別無他求!在一個浮躁的時代,一個物欲橫流的時代,一個技術干部行政化的趨勢下,這是對事業何等的執著!又是何等的堅守!
他是一張名片!他是一個品牌!他是一種力量!他是一種情懷!
他是一座橋,一座引渡我們精神的橋!
他是一條路,一條引導我們前進的路!
(編輯:作家網)